◆徐立文
我國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協調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河長制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等問題,背離了設立河長制的初衷。比如,部分河長將巡河當作例行公事,工作中蜻蜓點水,走過場,某縣縣級河長近3年來巡河1200余次,上報發現的問題卻僅有兩個。一些地方的河長上報問題僅限于河道里有垃圾、有枯草等,而不愿涉及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深層次問題。如某河道流域內上游支流附近有一畜禽養殖企業長期向水體直排糞污,嚴重污染河水,但包聯這條河道的河長卻視而不見。河長制辦公室承擔河長制組織實施具體工作,但一些地方的河長制辦公室組織協調作用發揮不夠,對工作僅滿足于當“傳聲筒”,導致河長確定的工作事項難以落實。一些地方對河水水質反彈等問題未建立督導考核及問責機制,致使部分河長缺乏解決問題的動力。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強化以下工作:
一是壓實責任。河長制承擔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等工作分別涉及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住建等多個部門,要強化地方黨政領導對河長制的責任,發揮“關鍵少數”的組織協調作用,有效整合相關部門的力量,解決好各類問題。如對河長發現的問題,應由河長制辦公室實行問題整治閉環管理,制定具體整治方案,明確時間節點、責任部門責任人等事項,并強化跟蹤督導,有效保障整治成效。
二是完善機制。地方各級河長制辦公室要結合當前美麗中國建設、美麗河湖建設等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河長責任制,建立健全河長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協調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是強化督導考核。有壓力才有動力。要建立健全對河(湖)長落實工作情況通報警示、掛牌督辦、約談問責等制度。比如,河長包保河道水體水質出現惡化等問題時,由上級河長對下級河長實施約談。同時,探索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暢通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對河長履職情況的監督渠道,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共同治理、相互制約的工作格局。
作者單位: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