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確定“十三五”環境保護頂層設計的一年。更重要的是,從2016年起,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大幕將正式拉開。
實現中華民族的第一個“一百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是咫尺之遙。然而,5年的時間里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近,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任務就越緊迫,改善環境質量的任務就越艱巨。
共識:
生態環境質量問題成全面小康突出短板
“目前看來,生態環境質量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這樣闡述生態環境質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污染的程度也在加劇。兩方面的疊加,使群眾對于目前的環境問題反映比較強烈。”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長期關注土壤問題。周健民坦言,雖然國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土壤的環境問題,但是當時確實覺得與中國很遠,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吃不到干凈的食物,能叫小康生活嗎?”周健民說。
和周健民的觀點一樣,全國政協委員王濟光也表示,人民群眾對于小康的要求已經從簡單的溫飽上升到了更高的訴求。“人們對于小康的要求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與我們期盼的小康生活還有差距。”王濟光說。
作為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對于“十三五”建成小康社會的表述更加直白:“‘十三五’的發展一定要保護環境,沒有藍天白云,掙再多的錢也沒用,也沒有意義。”
四川地處西部,發展訴求高;地處江河源頭,環境保護的要求也高。“四川要建成全面小康,必須要堅持綠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鐘勤建表示,從國家層面而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從公眾而言,對環保的參與熱情也逐漸高漲;從環境形勢而言,當前水、氣、聲、渣都有突出問題,亟須治理。
目標:
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環境質量變化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補齊環境短板時不我待。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
與之前的目標任務相比,“十三五”在主要目標任務中取消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強調了環境質量的改善。這種改變,正是堅持問題導向工作思路的體現,意味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是要人民群眾能夠切身感受到環境質量的變化。
在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看來,環境短板并不是哪一個環境指標是否達到,而是環境質量與百姓的感受和期望是否還有差距。
公眾強調的是感受,而政府制定的目標則是路徑。周健民認為,對于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應該有具體的指標任務。大氣優良天數、水質改善情況和土壤健康標準等一系列指標體系如何制定、標準定多高等問題考驗著政府科學決策的能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首次納入“十三五”約束性指標,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由8項增加到10項。
高吉喜表示,從約束指標來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公眾對于環境質量的改善應該會有感受。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環境質量的訴求可能發生變化。“一方面,公眾的訴求會隨著環境質量的改善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對于環境質量的訴求也是不一樣的。”高吉喜說。
完成生態環境的約束性指標,達到人民心中小康的環境標準,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思考的問題。他表示,約束性指標的制定,為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了抓手。
破局:
既要堅持預防為主又要加大環保投入力度
要實現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完成約束性的生態環境指標,考驗的是決心,是能力。
高吉喜認為,要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完成約束性指標任務,首先是要下大決心,出大力氣。生態環保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工作思路,要抓好“一頭一尾”的工作:“頭”是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紅線規定等環境預防體系的建立,“尾”就是抓好污染物治理。在大氣環境改善方面,要優化產業結構,對大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對污染重的企業實施搬遷。同時要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率,加強煤炭的清潔化使用。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優化城市群的布局。
潘碧靈關注的是環保投入和基層能力建設問題。他認為,生態環保投入應不低于GDP的3%,但實際上的數字卻還有非常大的差距。潘碧靈表示,監測和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頂層設計已經制定,下一步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重視基層能力建設和保障。“此外,還要重視法治,要真正執行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嚴格執法’、‘嚴格打擊’和‘嚴肅追究’的‘三嚴’原則。”潘碧靈表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會阻礙環境質量改善的質疑,潘碧靈表示,“不管是經濟增速還是環境質量的改善,都是硬指標”。兩個指標是相互協調統一的。
經濟下行壓力大,財政收入放緩,企業轉型升級和污染治理的難度雖然會增大,但改善環境質量的理念和決心不能變。“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潘碧靈說。
對此,高吉喜認為,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是同步發展的。差別則是環境質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滯后于經濟發展。經濟下行,隨之而來的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長的放緩,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的速度也會減慢。從產能和產業結構調整角度來說,生態環保要抓住這個機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質量的提高。
來源:中國環境報